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。在临床的诊疗过程中。有很多患者或者家属对这种疾病的病因存在一定的误解。
01什么是精神分裂症?
精神分裂症(schizophrenia)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,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,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,涉及感知觉、思维、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。
02是否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常见担忧
很多焦虑症、抑郁症的患者,都会有这样的担心:我每天这么会想,会不会有一天发展成精神分裂症?
这样的担忧是没有科学依据的!
03精神分裂症的成因分析
现在医学界流行的疾病病因模式是生物、心理、社会因素,所有的疾病都是从这三个方面去分析的。
生物学因素,很好理解,比如一些家族遗传病,这就是最典型的生物学疾病。当然,并不是上一代携带致病基因,下一代就一定遗传,就算遗传也不一定会发病,个体发病的时间也不相同。
心理因素指的就是性格特点、抗压能力等等。
社会因素就是指生活的环境,比如工作压力、人际关系等。
生物学因素占主导的疾病最大的特点就是,它的发病不是人为能控制的,很多都是跟先天因素相关。
就比如一个人的身高,跟外在环境也有关,但更多是内在因素决定的。这就和焦虑、抑郁症不一样,后者就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很大相关。
反映在治疗层面上就是,哪怕再轻微的精神分裂症,也是要靠药物去控制的,跟想多想少是没有多大关系。
供稿:宋光明